主体文化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简介
三坊七巷在福州市鼓楼区古城西侧,原属侯官县境。三坊七巷的范围南起安泰河沿(唐利涉门),北至杨桥巷,东以南大街为界,西抵西护城河(今通湖路)。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城池自北向南迁移、扩展,新建的子城南门为虎节门,在今鼓楼区的虎节路。晋代中原战争频繁,贵族避祸南迁入闽。晋永嘉间,南来的氏族就在子城外聚居。宋梁克家《三山志•坊市》载:“新美坊,旧黄巷晋永嘉南渡,黄氏已居此”。又记“道山坊,内有道士井……。初晋时,林氏入闽,有华阴道士大谓之曰……”另《闽林大宗世谱》:“吾林出自子姓黄帝之后,历唐、虞、夏、商……至西晋,林礼徒籍于下邳,遂为徐之冠族,传至孙,为晋安始祖禄……”以上记述都是福州市三坊七巷缘起的佐证,历经唐,五代,福州古城在晋子城的基础上扩展,原来在子城外的坊巷进而得到拓建,并被围入罗城。至宋代,三坊七巷格局已定,并沿袭至今。
里坊制度是中国古代沿袭较长时间的一种城市与乡村的基层社会组织制度,在乡村叫里,在城市称坊。坊既是一种城市的基层组织,同时又是一种城市组成的形式。坊一般是一块约一里见方的地块内建民居,坊一般只有一个至二个出口,坊设有坊门,夜里一般坊门都要关上。坊内相接的交通一般称为巷、弄等。三坊七巷这种格局是目前国内诸多城市中仅存的,十分珍贵。
三坊七巷的道路宽3米至6米间,被称作是福州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是古城中坊巷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南方现存比较完整的大规模古街区之一,这些高墙乌瓦的宅第和生活在里面的人们,一直是这个千年古城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至今存留在三坊七巷的大量名人故居,在被商业气息日渐侵蚀下,依然如颗颗珍珠,透过时间的蒙尘闪烁出不灭的光芒。坊巷的起先虽都是东西走向,并不规整笔直,一眼望去,坊巷全貌若隐若现,大有曲径通幽之妙。三坊七巷还以保存近二百多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而闻名于世,宋曾巩在《道山亭记》中云:“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钜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格是深宅大院、青瓦粉墙,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门罩、门面再配上石板小径,独具特色。历代有众多名人文士曾居住在这里,诸如黄璞、陈烈、张经、甘国宝、沈葆桢、严复、林觉民、谢冰心等,他们的生平事迹为三坊七巷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福州古楼区南后街,据说是从晋代开始,以后逐渐形成的一条不很宽阔的古街。唐朝以后,为了控制大量躲避中原战乱流入闽越一带的人口,也为了发展商贸经济和抵抗外蕃入侵,当时的闽王王审知开始规划建设福州新城,新城以南后街为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边延展开,自北到南,西侧有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有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古庇巷,称“三坊七巷”。坊巷之间多有历史名人故居,且亦多为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极富有时代的印记和地方的特色。中国著名的建筑专家、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先生指出: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南方现存保护得较完备的古街区之一。可谓是古代南方的建筑工艺博物馆。在历史上,这儿居住着不少历史名人。是他们的高度文化素质和巧匠的结合才产生这种种城市艺术精品。“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约600亩,1988年被列为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占地约40公顷,浓缩了福州的历史,令海内外有识之士垂青不已。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光禄坊”和“文儒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塔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在这居民区内,别小看那一条条不起眼的古朴小巷,巷内屹立着一座座明清时代建筑豪华的官邸宅院和名人故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尽沧桑的古厝已经被风雨剥蚀显得发黑,但从宏大的规模和别具一格的建筑中,仍然掩饰不了当年的气派和辉煌。
福州最早的城是汉代的冶城,在现在福州的城东北隅,唐末闽王王审知嫌城子小,在子城外更筑罗城,并用钱纹砖砌成城墙,三坊七巷也就在当时形成。因而,三坊七巷的建筑,也就成了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坊七巷的古城墙早已不复存在,而古老的护城河却仍然千古不变地汩汩流动着,许多跨越护城河的桥梁纵横穿梭,成了福州城的一道独特风景。
环绕护城河看桥,令人眼花缭乱。如西边河渠上于今还保留着双抛桥、馆驿桥、金斗桥、金斗二桥等;南面河渠上纵横着的虹桥、鸭门桥、安泰桥等,建筑形状多姿多彩。有诗云:“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倘徉古桥,当年这一带的水乡风情可见一斑。
参观三坊七巷,不仅可纵览福州古建筑的精华,还是一次读史之旅。坊巷内,一幢幢敞开的大宅门,展示着名人故居的辉煌。在南后街的杨桥路口,坐落着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四进院落,原为烽火墙式的民居,林觉民曾经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他在这里办过女学,介绍欧美先进思想,宣传男女平等的纲领;黄巷有唐代崇文馆书郎名儒黄璞故居遗址,到了中晚期又成了梁章钜和赵新的住宅,在这里还可以了解到一段黄巢起义的历史;宫巷有民国初海军总长刘冠雄的故居,它记录了一部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史诗;郎官巷有严复的故居,里面有假山、鱼池,严复就在这里病逝。
如今的三坊七巷已经成立了三坊七巷社区。三坊社区东至南后街,西至通湖路,南接光禄坊,北接杨桥东路,总面积0.22平方公里,新村楼院15座,住房1595户,人口6245人。现有辖区单位:闽长置业有限公司、省高级人民法院、省直干休所、省公安干警接待站、市公安局四人队、市公安局大队等单位13个。社区内党总1个,社区党员63人(包括离、退休)。有接待站1家,商业网点172家,小学1所,幼儿园1个,社区医疗站2个。三坊社区社有四个机构:社区当总支部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工议事监督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下设调解、治安、科教、文卫、保障。社区建立自治章程和管理制度、形成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管理服务体系。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一条南后街,多少繁华事。遥想当年,商贾如云、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这个千年古城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然而,经过历史沧桑,三坊七巷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昔日的繁荣也已面目全非,荡然无存。走在三坊七巷,记者看到的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两边白漆脱落的高墙。而不少往日的深宅大院也早已成了许多居民杂居的大杂院。走进院子,虽然残留着些古建筑的遗迹,却也残破不已,许多房子年久失修,自己搭盖的建筑更是杂乱无章,很难再寻找到古代建筑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同时也再一次使我们意识到保护文化古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