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承核心价值,沐礼乐光辉——人文学子组织观看第三十期“百场讲坛”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7-05-29 浏览次数:


9月17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三十场活动在河南洛阳举行。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作题为《周公“制礼作乐”与当今的道德建设》的演讲,该演讲由光明网、人民网全程直播,我院组织学生进行了统一在线观看。

彭林教授从中国的农业文明讲起,以周公“制礼作乐”为视角,通过引用古代经典的著述,总结历史经验,讲述了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礼仪”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在使用,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礼记·中庸》等典籍中,礼仪一般指礼节、礼貌或礼仪活动、礼仪形式。此后历代典籍中广泛使用这个词,其含义无大的变化。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历来重视礼仪对言行举止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我国传统礼仪对维系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意义。

“中国历史上治理最好的时候,往往是刑法使用得最少的时候。”彭林教授阐释说,“比如周代,行的是德政,讲究敬德保民。老百姓的德行被彰显,文化自觉被激发出来,他懂得自律,不犯法,这样才是最高明的境界。我们执政者对老百姓就要像爱护婴儿一样用心、尽心。”

同时,彭林教授还指出了中西方信仰不同的根源:“西方靠宗教建立信仰,中国靠文化树立信仰。周公‘制礼作乐’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崭新局面,至今仍有历史价值,闪耀着光辉。”

在演讲中,彭林教授指出了礼乐文明的当代价值。他说,“周公制礼作乐,已经过去三千多年,但它并没有成为只能供人凭吊的木乃伊,而是将中国人带入了道德理性,带到了一个比较高雅的层面上。礼的精神内核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旧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彭林教授在演讲的最后总结道,对政府部门来讲,治国要以礼为本,以礼治人。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礼和道德。“考察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GDP不是唯一的,还要加上这些‘礼’。如果我们能够把软实力和核心价值观,把道德建设和民族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教育,我们实现中国梦,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我院 卢文丽/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