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领域或方向布局:目前,我校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四个研究方向:1、声乐及其教育;2、钢琴及其教育;3、器乐及其教育;4、合唱指挥及其教育。
师资引育:目前,我校音乐专业硕士生导师有吴慧娟教授、张晓娟教授、刘灏教授、陈燕婷教授、吴荣华副教授、李妮副教授、黄青副教授。教师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与研究院,是一支充满活力且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梯队形师资队伍。
平台建设:本专业实践训练学习的具体计划由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共同拟定,由导师监督完成。对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系统、全面的实践训练,包括田野采风、文化考察、市场调研、专业实习、社会活动、专场音乐会、专业比赛等;实践训练的时间和形式采用集中与分散、个人与集体、课堂与课外、校内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开辟实践基地,联合当前本领域社会、行业中富有经验者共同指导,在实践与理论的循环互动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党中央、教育部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改进选拔录取机制,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加大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营造更适合成长发展的环境氛围,促使研究生教育“学术更学术、专业更专业”,不断迈上新台阶。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遵循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原则,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实践训练。开放性实践是音乐表演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实践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优化招生方式,充分利用我校双一流建设平台,把好选拔录取入口关;(2)完善育人体系,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好教育培养过程关;(3)突出价值引领,彰显思政与专业特色结合,把好青年成长思想关;(4)注重就业引导,树立服务社会的专业理念,把好毕业选择出口关。
主要成果:本学位点获得国家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文化部全国艺术规划项目1项,省社科课题项目5项,厅市级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性、专业性比赛中获得10多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性比赛获奖100多项。近两年,在研的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重点项目1项及一般项目多项。
(一)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文化部门、院校、各种音乐媒体、文艺研究单位和各种团体以及社会培养适应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设计、导演或表演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及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管理等领域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人才。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学位标准
各方向申请人须提供 2 场不同曲目的学位音乐会,后一场应在毕业学年举行,且须表演规定曲目。每场音乐会不少于 40 分钟,其中独奏(唱)部分不少于 30 分钟;曲目类型可包括独奏(唱)、重奏(唱)等多种形式;两场音乐会曲目的风格应囊括至少三个及以上不同时期和多种流派,20 世纪以来的经典作品中应至少包括一首(部)优秀中国作品。
专业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须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的问题思考、案例分析、有益探索、方法研究等进行分析和阐述。论文核心部分字数不少于 0.5 万(不含谱例、图表)。学位论文应符合我校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按照《我校关于加强研究生毕业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规定》和《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格式应符合《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的要求,学位论文送审应按《我校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送审工作管理办法》进行。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由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和专业学位论文答辩两部分所组成的毕业考核。专业实践能力展示考核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考核申请人专业技能的综合理论素养与阐述能力。这两部分构成评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专业水平的综合依据,两者均须达到合格标准。
(二)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师资队伍主要由本校音乐系以及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副教授组成。现有本校2名教授,5名副教授,11名讲师,校外2位教授,其中博士学位教师5名。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合理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能够胜任对本专业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在2021年有1名教师晋升教授。本学位点现有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1人,福建省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1人,福建省青少年音乐教育协会监事长1人,福建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1人。
2、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在2020年获福建省社科基金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科研平台”1项、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1项。2021年获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横向项目1项。2020年到校科研经费35万元,2021年到校科研经费35万元。近两年共发表科研论文6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为加强对本学位点教师科研工作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学院每年有固定的经费投入,并对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的教师每年支持1.5万元进行前期研究工作,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了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拥有艺术实践厅、排练厅、教师琴房、学生琴房、MIDI教室、乐器
保管室与服装保管室,面积最大的教室达到359平方米,设备经费充足,能够有效保障本学位点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本学位点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2020年获我校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21年获福建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
4、奖助体系
奖助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研究生
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和厦航奖学金等。国家助学金2020年发放7.8万元,资助学生13人;2021年发放9万元,资助学生15人。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2020年发放2.4万元,奖励学生3人。研究生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2021年发放1.6万元,奖励学生3人。厦航奖学金2021年发放0.4万元,奖励学生1人。
5、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拥有学位点负责人、研究生秘书和辅导员等专职管理人员,能够做
好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各项工作。同时,设立研究生班级代表座谈会,由学院党委书记、辅导员、研究生会主席和研究生代表们组成。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围绕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展开讨论,让学生代表发表意见,不断提升本学位点的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三)人才培养
1、思想政治教育
(1)明确“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音乐表演专业伦理教育,以“立德树人” 为首要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进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专业教育。
(2)夯实组织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在落实好“三会一课”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日活 动,将集中学习与自己学习、外出现场参观学习相结合,了解社情民意,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 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相结合,兼顾推动学院建设发展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拓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方式,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和有效性。
(3)搭建学术平台,加强学术引领思政建设。围绕“学术引领、传承经典”的思想路线,通过学术交流讲座等形式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邀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知名音乐学教授担任讲座教授,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诚信,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做到知行合一。
(4)当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守卫者,将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统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管理。针对学科特点,加强教师“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网络有规矩”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的教育引导和党风、教风、学风建设,将意识形态工作渗透到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广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让主流意识形态在专业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2、师德师风建设
(1)健全师德师风培育机制,营造重德养德的良好氛围。首先是成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学院各项中心工作中。每学期对全院教职工进行思想动态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其次组织开展常规化学习教育。通过定期的全院教职工大会、各系(部门)工作会议以及线上QQ、微信群等方式,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 围绕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主要内容,及时地传达并组织广泛学习。要求全体教师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
(2)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在新生开学典礼中行拜师礼,在毕业生毕业典礼中行拜师礼,以文化人,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传帮带作用。新老教师结对帮扶, 帮助新教师快速提高综合素质,引导新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坚持班导师制度。选拔年轻的优秀教师,下派学生班级担任班导师,通过班导师的锻炼,使其进一步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以良好的师德引导和感染学生,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3)强化师德监督体系,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坚持领导听课制,成立教学专项检查工作小组,加强课程教育教学管理监督。针对学科特点,加强“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网络有规矩”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 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4)建立师德考核奖惩标准,督促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学院坚持以师德为先,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大力褒奖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干部选拔、评优评奖等相关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同时完善考核工作机制,将师德师风考察列入年度考核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本学位点突出典型树德:吴慧娟教授2020年获得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2021年评为省直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荣获我校教学名师。黄青副教授获得2021年我校阳光奖教金。本学位点注重充分发挥上述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本学位点设立至今未发生一起师德师风事件。
3、招生选拔
我校为 211、双一流建设高校,我院音乐专业20年报录比 4:1,招收学生7人其中推免生1人。21年报录比为2:1,招收学生6人其中推免生1人。全日制录取线高于国家线10分以上,生源较多来自于一些音乐学院,如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并有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我校等双一流专业院校。
4、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为50,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职业素质课程、可选专业基础课等)和实践环节。学位课程经考试及格(60分以上),非学位课程经考试或考查及格(60分以上)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2021级起增设公共必修课《审美心理学》,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音乐艺术,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总学分中,突出专业实践的学分占比(12学分),这是因为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进行艺术表演或创作的直接体验,有助于其表演和创作能力的提高。此外,专业专题讲座占1学分,要求研究生每次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参加讲座次数不少于 5次。专业音乐会占1分,要求研究生每次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观摩次数不少于 5次。
5、导师指导
本学位点严格落实导师责任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严把研究生校内校外导师遴选质量关;二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奖优罚劣;三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切实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五是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实施预答辩制度,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优良率。
6、实习实践
本学位点突出专业特点,加强音乐表演实践环节。艺术考察与实践安排在学位课程学习之后,且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展示。学位论文写作必须与音乐专业实践紧密相联,根据专业方向,结合专业展示,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专业分析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完成。本专业研究生近两年参加的校内专业实践活动主要有:我校2020年和2021年新年音乐会、我校庆祝建党100周年暨表彰大会、我校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我校福友阁初冬演出季以及我校美育研究中心资源库、网站等的建设工作。同时,本专业研究生还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赛事并获奖:获第四届“敦煌杯”中国琵琶艺术菁英展演职业比赛铜奖1项,青乐杯第五届国际琵琶比赛铜奖1项,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校园音乐交流周大学生声乐视频邀请赛金奖1项、银奖1项,福建省首届“闽乐芳华”校园民族器乐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第三届李斯特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国二等奖1项,2021第14届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福建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SIPC新加坡国际钢琴赛二等奖1项,2021亚太电子管风琴比赛(中国选拔赛)一等奖1项等。
7、学术交流
本学位点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设学术讲座,近两年开设的学术讲座主要
有:宋瑾教授的《籍琴求道:“自况”的行为方式》、陈燕婷研究员的《审美人类学视角的乐感研究》、汪人元教授的《戏曲音乐的文化价值》、荣英涛研究员的《书写民族音乐志》、李诗原研究员的《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征》等。通过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完善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研究生的专业学习。
(四)质量监控
1、质量保障
我校音乐专业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学分要求、专业实践、中期考核以及学位论文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工作文件,覆盖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2、分流淘汰
学位论文撰写须符合音乐专业硕士论文制定的规范,且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预答辩。论文送审后根据送审结果,修改后方可参加答辩,若为两项评价均为一般或者其中一项为不及格,则延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存在论文查重不符合学校规定的情况一律不得参加论文送审。
3、学位论文
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规范,包括:选题规范、格式规范、写作规范、书写规范、打印规范等。同时实行开题答辩、毕业论文预答辩、毕业论文查重等工作制度。
音乐专业选题必须与“专业实践能力展示”紧密结合。须根据音乐会曲目进行选题,同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写作。开题时,学院导师组对论文选题是否与其音乐会选题有关进行严格把关,如论文选题与本人音乐会曲目无关,将不予以通过。
4、学风教育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学风的建设,通过开学第一课、发布学术信息、记录考查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记录、学生请假制度、学生成绩管理、教师课堂巡查、召开研究生会议、选拔并资助优秀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塑造、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重视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严格遵照我校制定的《我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条例》执行,从导师至学生全方位强调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除了课堂和研究生会议等途径开展学科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我院还邀请学界专家开展专门的学术规范方面的讲座,强化师生的学术规范意识。
5、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管理服务,制定了详细的学业、生活、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形成了多层级管理服务协作系统,积极倾听、引导、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和心理问题,常抓疫情防控和安全教育,保证学术指导、日常事务等学生权益得到有效展开,学生能够踏实学习、愉快生活,保持身心健康良好状态。
研究生教学设有专职的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学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课程教学、期末课程考试、毕业论文送审、论文答辩安排等工作。同时,设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工作,协调学生组织开展各项专业活动。专业对于学生关注的奖学金和评优等,根据学校规定进行公示,并详细解释学生提出的疑议。
6、就业发展
2021年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共4名,2021年针对受疫情影响下的复杂就业形势,采取多种途径与措施,努力解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本学位点3名硕士研究生实现了就业,还有1名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1、依托专业建设优势,打造音乐教育强校
(1)积极开设校选课程。开设3门公共选修课,分别为:闽台民歌演唱、闽台器乐演奏、闽台音乐赏析,并将福建传统音乐探索与三项实践内容结合作为系列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艺术体系。
(2)常态举办音乐交流会。主要为我校2020年和2021年新年音乐会、我校庆祝建党100周年暨表彰大会、我校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我校福友阁演出季(年均6场以上)等。同时每年在福州、台湾两地的高校轮流、常态化举办闽台大学生音乐会、非物质音乐文化传承人音乐会,有力促进两地音乐交流互动。
(3)内外合力定期开展讲座。定期邀请非物质音乐文化传承人、各方向专家走进校园开设讲座,通过聘请中国胡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原福建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黄忠钊教授等作为客座教授,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浈魁老先生等入校开展讲座。邀请宋瑾教授、陈燕婷研究员、汪人元研究员、荣英涛研究员、李诗原研究员等开设专业相关学术讲座5场。
2、聚焦学生社团建设,塑造校园社团新名片
社团建设核心为传统器乐艺术团与我校民乐团,外延艺术团为合唱团与西洋管弦乐团、音乐学系舞蹈团。其中我校民乐团于二零零九年十月成立,是一个主体为我校我院音乐系的学生组成的民族管弦乐团,目前共有团员五十余名,演奏乐器主要包括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及打击乐器等,我校民乐团自成立以来已举办六场民乐专场音乐会,在新年音乐会等各种音乐舞台上展示民族音乐的风采,并多次演奏《海峡情》等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作品。传统器乐艺术团排演《石鼓涌泉》《雁来云》《莲花串》等福建传统十番音乐,弘扬本土音乐文化。合唱团演唱《羊角花开》《海岛冰轮初转腾》《沂蒙山歌》等中国民族音乐或戏曲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丰富与发展了我国传统音乐。
3、加强与社会联动,建立优势音乐交流平台
(1)与省人民艺术剧院、省歌舞剧院、我校城文化艺术中心剧院共同构建表演实践平台,促进校外音乐剧场与校园音乐专业密切合作,依托内外优势资源,合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一是构建专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机会,本学位点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设学术讲座完善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的同时,提升研究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专业实践活动和专业比赛,去年一年共举办校内实践活动5场,本专业学生参与并获国内外专业比赛奖项10余项,以赛促练,大大提升了我校的音乐专业水平,也同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成立闽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实践专项推广机构,进一步加强我校与社区中小学在闽台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从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合作,辐射带动闽台传统音乐文化项目研究不断推进。一是依托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构建闽台传统音乐文化网络官方宣传平台,打造闽台传统音乐文化自媒体APP。二是与所在洪山镇怡山社区和市属区属的三所中心小学联合成立闽台传统音乐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教学团队,推动闽台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从基础加强落实,为闽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实践奠定基础,增强闽台传统音乐文化的辐射影响力。三是积极参加海峡两岸合唱比赛,其中有不少作品运用了福州等地的民间素材,对福建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仍显不足,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音乐专业作为我校建设综合性强校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本学位点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还有待提高,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学科研究方向与领域专业方向的匹配度还有一定差距,科研能力仍需提升。尤其研究方向转型不足,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明显。
2、学位论文质量尚有进步空间
学位点建立了完备的质量监督机制,严把培养过程质量关,始终对剽窃等学术不道德问题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收效良好。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学位论文的高标准要求仍需持续发力,探寻建立长效机制。
3、专业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存在短板
音乐专业硕士全日制学制为三年,且培养内容上有两场不少于45分钟的个人独奏音乐会要求,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专业练习,造成论文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足,在时间维度上部分学生较难做好专业和理论结合,高水平论文发表存在短板。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今后将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团队优秀中青年教师外出访学、进修、读博等,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积极培养现有人才,特别是具有扎根意识的优秀青年教师,畅通教师成长通道,在学位攻读、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制度支持。
2、强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严格各培养过程管理,建立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预答辩--院内匿名送审--学位论文检测--学位论文外审--学位论文答辩环环紧扣的培养和监督机制,严格学业档案管理制度。
3、“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疫情常态下学术交流新领域、新内容、新形势。通过线上的方式打破空间距离,通过学术输出交流和引进外部优势力量,加强交流促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服务好专业实践,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4、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强化导师对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指导,从新生入学即开始要求并引导学生为发表高水平论文做好储备,在后续教学中培养优秀论文。同时,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学生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树起学生积极创作、导师悉心培育的良好风气,做到论文攥写和指导水平双促进、双提升。